王瑞、 吴蒋雪: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出场逻辑与发展路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同理,新质生产力也包含新质物质生产力和新质精神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重视新质物质生产力,也不能忽视新质精神生产力。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不仅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去认识,更要从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高度去认识。
一、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把握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内涵要义,要从新质精神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新质精神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关系层面去分析。
(一)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
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可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最初是交织而生的,直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这时,精神生产才成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形式。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力量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强调:“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3],可见,完整的生产力范畴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方面。同理,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共同质变跃升,由新质物质生产力和新质精神生产力构成。因此,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构成。
(二)新质精神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的现代形态
精神生产力是指精神生产者运用精神生产资料生产观念形态产品的能力,由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精神生产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精神生产力出现新的质变跃迁和现代形态,正在孕生形成新质精神生产力。新质精神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导向,以高科技、高融合、高质量为特征,以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精神生产对象的跃升进阶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精神生产力。具体而言,一是精神生产者的高素质化。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5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其中,精神生产者的数量大幅增加,其科学文化素质、数字素养、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等显著提升,并出现精神生产者专业化、大众化、个性化、技术化、国际化等新趋势。二是精神生产资料的数字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国家公共文化云、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数字展厅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产品为精神生产提供了丰富资源。三是精神生产对象的丰富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精神生产的领域不断扩大、对象不断增加,不仅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和规律及其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科学文化成果,还有数字技术与这些对象融合而成的新对象,更有数字技术本身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出场逻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面对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
(一)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精神生产格局,为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智慧平台和海量的数字资源。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于精神生产领域,用AI创作小说和剧本、生成图片和音乐、制作视频和短剧等。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精神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又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和主动权的关键一招,因为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将带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从而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知识基础、技术支撑和思想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将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和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为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而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入发展。
一方面,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能直接促进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精神文明是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产物,精神生产力状况直接决定了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精神生产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创新,将会催生出大量精神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提升精神产品的科技含量、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从而促进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也能促进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虽然精神生产力受物质生产力的决定和制约,但精神生产力又对物质生产力具有先导作用。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4]“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5],它们都是人类意志的产物,“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6]。这就意味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7]。“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8],因此,新质精神生产力能促进新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先进思想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新质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在实践中现实地推动了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可见,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有利于整体深度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三)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旨归。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随着物质需要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会越来越强烈。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期待。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及其带来的情绪价值,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而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推动精神文化繁荣发展,创造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先进价值观念、体现科技进步潮流、反映中国精神,融思想性、科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路向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无论新质物质生产力还是新质精神生产力,其显著特点都是创新。因此,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的根本就在于以创新为导向,围绕精神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求创新。
(一)促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重点
文化与科技都是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面对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面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需求,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必须促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9],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精神文化供给提供强力支撑。一是提升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在文化生产方面,要加强“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VR/AR虚拟制作、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等”[10];在文化传播方面,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品多渠道、多网络、多终端发布;在文化消费方面,要开创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二是“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1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三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12]。
(二)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是关键
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靠精神生产手段和工具的创新,更关键的是观念和思维等精神内核本身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3]同样,新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尤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是思想之母、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精髓、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和创新活力,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和先进思想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更意味着通过相互结合、相互激活、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4]。因此“两个结合”是新质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显著标识,必将带来新一轮理论创新和思想飞跃,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宽广、前景更光明。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就是“两个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彰显了“两个结合”对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础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15],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精神生产活动更是如此,精神生产者的观念和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对于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质精神生产力对精神生产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进一步提高精神生产者的素质、能力和数量,就必须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为发展新质精神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人才。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6],成为新质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先锋。四是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推动教育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教育管、研、教、学、评的全面数字化。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CKS039)】
【作者简介:王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蒋雪,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2页、第1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4][5][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第784页、第785页、第452页。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4页。
[9][10]《<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56814.htm,2019年8月13日。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2023年2月27日。
[1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2022年5月22日。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3页。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1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0页。
(来源:中国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