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t Topic      Column       Review                Our Blog            Quotations             About  Us     Events               Join Us                           Bilingual             Link

世界儿童日 |:2024年十大儿童权利事件

2024年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颁布35周年,标志着30多年来越来越多儿童权利的落实与完善,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儿童保护这条路上的任重而道远。在202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儿童权益”与“儿童友好”被多次提及,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困境儿童关爱等议题均被纳入重点工作中。

 

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自2014年起,连续10年坚持发布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希望以此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于儿童权利保护的意识,关注和参与推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及相关利益方对儿童权利保护相关成就和不足的认识,回顾现有政策和立法并加以完善,同时记录历史,分享经验,以共同应对挑战。儿童权利事件的评选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儿童权利的重视与努力,以期促进交流与合作。

 

过去一年中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文件,着力深化儿童福利与儿童权利保护,针对痛点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值此2024年世界儿童日之际,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评选了本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并进行逐一解读。希望通过对困境儿童群体的关爱支持政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犯罪防治,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多维度聚焦,帮助公众了解儿童福利及儿童保护相关议题,并在此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儿童保护事业,更多地关注儿童权利。

 

 

2024年十大儿童权利事件

(以下事件按照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事件影响力排序)

 

1.《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首个针对流动儿童的国家层面保护政策文件颁布

2.  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件: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带来的社会警示

3.  9岁女童医院病房遭性侵,女童权利保护引关注

4.《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深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5.《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聚焦孤独症儿童成长与发展

6.《关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指导意见》,促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7.  国务院发布若干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8.  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坚定捍卫社会公序良俗

9.  规范预制菜进校园,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

10. 多地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公布,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01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首个针对流动儿童的国家层面保护政策文件颁布

 

2024年8月,为应对伴随城市经济发展而激增的流动人口群体,特别是流动儿童,民政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此《行动方案》作为国家层面首个明确针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政策文件,对流动儿童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行动方案》旨在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促进流动儿童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方案明确了“坚持儿童优先,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公平可及,坚持着眼长远”的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各部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和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关爱服务与法律完善。《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开展监测摸排建立信息台账,对流动儿童数据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完善制度措施提升保障水平,在教育,医疗和生活保障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便利;加强关爱服务促进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相关服务。《行动方案》首次建立了《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关爱服务基础清单》,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6个方面梳理了19项关爱服务具体内容,并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关爱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与本地化将有助于不同地区流动儿童群体更好的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并更便利的获取相关服务与资源。

 

事件来源: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n1/2024/0911/c1008-40317445.htm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9/content_6972120.htm

 

事件解读:

 

《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是2024年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首次针对流动儿童群体发布的政策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不仅首次明确了流动儿童的特殊保护需求,还进一步推动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行动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政府在民生保障和儿童保护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国家对儿童权利的重视,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切。

 

该《行动方案》在儿童保护政策中的创新点在于明确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首先,它为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保护奠定了政策基础,消除了以往地方差异带来的不平等问题。通过基础清单的制定,各地政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流动儿童所需的服务,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数据监测和信息台账的建立也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中“数据驱动决策”的趋势,通过精准的数据支持,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覆盖面得以提升。这一措施将有助于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使政府能够更好地预见和应对流动儿童群体面临的挑战。然而,政策的落地执行将是未来的一大挑战。如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按照方案中的要求有效开展工作,如何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等,都将是影响政策成效的关键因素。

 

02   邯郸初中生杀人案件,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带来的社会警示

 

2024年3月,“邯郸一初中生遭3名同学杀害”事件引发全国广泛关注。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将王某某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3月15日,3名涉嫌杀害同学的初中生被刑拘。3月18日,河北邯郸肥乡区警方回应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案:犯罪嫌疑人为有预谋作案。2024年4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3名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此事件中有三点值得关注。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引发广泛热议。涉案的4人全部为未成年人,3名犯罪嫌疑人均不满14周岁,但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先杀人后埋尸,事后异常淡定,且为有预谋作案。根据我国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17条新增的第3款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校园霸凌仍亟待解决。被害人王某某父亲表示,孩子生前疑似遭受过同学的霸凌,且在遇害前曾用手机微信转账给3名犯罪嫌疑人其中1名。最后,受害人王某某和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和有效监护,不仅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而且也更易遭受欺凌、虐待等不良行为侵害,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与引导,他们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

 

 

 

事件来源:

https://news.cnr.cn/dj/20240315/t20240315_526628397.shtm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6766661

https://news.cnr.cn/local/dftj/20240319/t20240319_526631966.s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33782

 

事件解读:

 

河北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件不仅对我国现存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暴露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首先,此次核准追诉的决定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尽管未成年人具有特殊保护的法律地位,但在面临极其恶劣的犯罪情节时,法律也不会对其纵容。“未成年”不能成为他们逃避法律责任的庇护伞,法律应在保护和惩戒之间寻求平衡。其次,校园霸凌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的系统性预防。在此次恶性事件中,霸凌行为可能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校园霸凌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心理、情感和经济上的压迫,其隐蔽性导致受害者常常难以求助。教育系统、家庭和社会应当联动,形成早期预警机制,通过心理辅导、反霸凌宣传等方式,减少霸凌现象。同时,法律层面应加大对校园霸凌的干预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最后,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应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支持。留守儿童问题反映出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政府和社会应建立更完善的监护和心理支持体系,提供及时的关爱和教育,通过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社区活动参与及社会支持,有效减少其走向犯罪的可能性。

 

这一事件再次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针对未成年人的预防性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体系,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03  9岁女童医院病房遭性侵,女童权利保护引关注

 

2024年中秋节期间,一则9岁女童在医院病房遭性侵事件曝光。9岁的女童小羽(化名)患有肾病,长期的血尿和腹痛,妈妈陆梅(化名)于2023年把她从老家带到了上海看病。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查明,2023年10月24日19时许,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病房内,趁9岁的小羽独自在病房内,隔壁床患儿的外公杨某某采用手摸脸、脚及大腿内侧等方式,对小羽实施了猥亵。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11月3日门诊记录单显示,小羽首次在该院就诊,主诉为“哭闹、性格大变1周”。病史记录显示,小羽病前性格外向,住院期间被隔壁床陪护猥亵,此后出现严重身心反应,情绪不稳,哭闹,不让别人碰,把头发剃光,缄默,做噩梦,情绪极度崩溃,不能入睡。初步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一周后,小羽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此之后,小羽多次出现了自伤行为,病情加重。因涉嫌猥亵儿童罪,杨某某被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决定并执行取保候审,但因为杨某某是肺腺癌晚期病人,无法收监。最终因为需要钱继续给女儿看病,小羽的妈妈陆梅签署了一份《刑事谅解书》,且仅获得了5.5万元赔偿款。

 

2024年6月,陆梅的钱就已经花光了,后续只能依靠社工部门予以住宿和就医方面的救助。好在如今,小羽一家已经在几家慈善机构合力帮助下,接到北京治疗和居住。除了考虑母女四人身体疾病的治疗外,他们为小羽安排了擅长PTSD治疗的女性心理咨询师。此事件引发了关于儿童性侵受害者司法保护,政策支持,和关怀救助等问题的关注。

 

事件来源:

https://www.eeo.com.cn/2024/0918/687759.shtm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SRHBGP05199DKK.html

 

 事件解读:

 

从儿童权利保护的角度来看,此事件凸显了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女童保护和法律支持体系上的缺失。事件发生在医院病房,这本应该是一个为儿童提供安全保障的环境,小羽的遭遇警示医院等公共场所应加强儿童保护措施,如限制陌生人或无关人员接触儿童,或建立更为严格的陪护人员管理制度等。事件还暴露出亟待完善的女童遭性侵后的司法追责与法律救济,小羽和妈妈面临着经济困难,病痛缠身,以及杨某某免于起诉的三重困境。在儿童司法保护中,特别是性侵案件中,除了对犯罪的惩戒,如何建立长期的经济和心理支持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儿童遭受性侵后的心理救助应被纳入社会和医疗体系的长远规划,使贫困家庭减少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除了医院和司法系统外,社会也需建立专门的儿童心理创伤救助机制,确保每一个受到伤害的孩子能够得到全面康复。女童性侵事件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伦理和道德责任问题。医院、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加强对女童的保护意识。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公众,女童保护不应仅仅依赖家庭,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创造一个对女童以及所有儿童安全友好的环境。同时,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处理机制,确保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全面推进诉源治理,加强普法宣传,预防儿童被侵害。另外加大对性侵受害儿童的政策支持和关怀救助力度,提供必要的医疗、心理和经济援助。

 

04 《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深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及合法权益被侵害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积极适应未成年人保护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水平,2024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文件 《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旨在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切实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水平。《意见》明确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坚持一体融合履职原则、坚持案件办理与促推治理并重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原则”的基本原则,要求通过加强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审判工作,加强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做深做实涉未成年人特色审判工作来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推动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实质化,促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加强组织保障。《意见》共分五个部分计42条,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事件来源:

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33851.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83383

 

事件解读:

该《意见》的发布,是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积极回应。它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提出了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意见》明确的四项基本原则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方面,相关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六大保护”融合发力的强调,有助于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保护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护。对突出问题所提出的明确指导意见和要求也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05 《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聚焦孤独症儿童成长与发展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了《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以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孤独症谱系障碍(以下简称 “孤独症” )是一类严重致残性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虽然孤独症儿童的筛查和诊疗显著成效,但孤独症儿童服务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行动》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在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上,应完善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相关康复人才培养,规范相关康复机构管理;推动孤独症儿童教康融合,扩大相关教育资源,并健全普惠保障机制;开展孤独症儿童家庭暖心行动,加强相关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家庭生活保障及家庭支持性服务。《行动》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促进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服务体系,提升孤独症儿童发展全程服务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环境。

 

事件来源:

https://www.cdpf.org.cn/zwgk/zcwj/wjfb/e9e23982df5248e3b0d82d180c368996.htm

 

事件解读:

 

《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孤独症儿童群体的关注进一步加强。此次行动方案通过多部门的联合合作,从康复、教育、医疗保障等多个维度入手,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保障。这是中国儿童福利和社会支持体系的一项重要进展。

 

康复服务是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和发展的关键部分,完善的康复网络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康复人才的培养和康复机构的标准化管理,不仅能提升服务的质量,还能确保更多孤独症儿童在需要时能获得及时和高效的干预。教康融合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扩大他们的社会接纳度和机会。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学校不应该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还应成为一个提供社会交往技能和康复训练的场所。家庭支持是孤独症儿童发展的重要环节。家庭是儿童康复和成长的第一线,提供心理支持、经济补贴以及政策上的帮助,可以缓解家庭的负担,确保家庭有能力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持续的照顾和支持。长期发展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政府对孤独症儿童权益保障的全程性思考。孤独症儿童的关爱与支持需要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单一的短期干预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06 《关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指导意见》,促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2024年9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加强分类施策、聚合资源力量,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内容更加精准、工作程序更加规范、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意见》强调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引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注重心理关爱服务来推进服务内容精准化,通过细化关爱流程、科学匹配结对、优化动态管理和强化赋能提升来推进关爱工作规范化,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措施支持、完善协同机制和加大宣传激励来推进支持保障机制化。

 

《意见》的发布对于推进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的精准化、规范化、机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规范优化服务内容、方式,促进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促进儿童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同时,《意见》也是积极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的生动实践。它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事件来源:

https://www.women.org.cn/2024/09/14/99698484.html

https://www.cnwomen.com.cn/2024/09/14/99698492.html

 

事件解读:

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亲情缺失和生活困难,迫切需要社会的关爱支持。《意见》对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规范和优化关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还促进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和互动,为更好地关爱和服务这些儿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这将大大提升“爱心妈妈”关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意见》提供了一个凝聚社会共识的良好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强大合力,并为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07  国务院发布若干措施,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三项具体举措,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首次提出要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在生育服务支持方面,通知要求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和加强生殖健康服务;通知同时强调应完善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以及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在强化相关支持措施上,文件提出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并强化职工权益保障;最后,通知指出为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各部门应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和加强社会宣传倡导。通知敦促各有关部门细化落实具体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措施等以保证举措的有效贯彻执行。

 

事件来源: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0/content_6983486.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939992170276853&wfr=spider&for=pc

 

事件解读:

 《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是一份全面、系统的生育支持政策文件,涵盖了生育保险、休假、补贴、托育、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显著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生育友好政策的加强,不仅直接促进了早期儿童的发展,还为构建儿童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通知》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儿童医疗服务、普惠托育服务、儿童发展和保护多个方面为儿童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对医疗机构、托育机构、育儿相关服务机构等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08 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坚定捍卫社会公序良俗

 

2024年10月25日,备受关注的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宣判,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余华英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与同伙在多个省份流窜作案,拐卖儿童17名,获利后将被拐儿童卖至河北省邯郸市。2004年,余华英在云南作案时落网,化名为张芸,被判8年徒刑,后减刑3年,于2009年释放。2022年,被拐女孩杨妞花报案,余华英再次被捕,其恶行不断被揭开。2023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被告人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2023年11月,二审开庭,检察机关提出余华英在云南还涉嫌有漏罪,建议发回重审。2024年发回重审后,公诉机关追加起诉被告人余华英拐卖李某等6名儿童的犯罪事实。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余华英为谋取非法利益,多次拐卖儿童共计17名,造成12个家庭骨肉分离,亲情断裂,有的父母为寻找子女多年颠沛流离,抑郁而终。余华英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应予以严惩。

 

拐卖儿童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个体、家庭、社会都有着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余华英案的判决对其他潜在的犯罪分子起到了强烈的警示作用,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治意识,引发社会对儿童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反拐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拐卖犯罪的良好氛围,有助于遏制拐卖儿童犯罪的蔓延势头,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这一判决不仅是对余华英个人罪行的严厉制裁,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定捍卫。

 

事件来源:

https://www.spp.gov.cn//zdgz/202410/t20241025_669903.shtml

https://www.spp.gov.cn/zdgz/202309/t20230918_628480.shtml

http://m.bjnews.com.cn/detail/172982613512972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629371829465711&wfr=spider&for=pc

https://news.cctv.com/2024/10/25/ARTINYLtzWe48QdjKZP6KHkL241025.shtml

 

事件解读:

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的事件反映了中国法律体系对拐卖儿童犯罪行为严厉的打击态度。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规定,拐卖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拐卖儿童的处罚范围明确: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特殊情况下,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在拐卖儿童案件中,除了刑事责任外,犯罪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包括受害儿童的人身损害赔偿,以及受害家庭因被拐卖而直接产生的经济损失,如寻找孩子的费用等。

 

余华英案的重审宣判,不仅是对罪行的严惩,更是对正义的坚守。此案件提醒我们,打击拐卖儿童犯罪需要持续加强力度。此次判决对公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件,体现了法律对拐卖儿童这一严重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余华英的案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拐卖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行动中。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司法保障、强化部门协作以及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措施,我国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09  规范预制菜进校园,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

 

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是儿童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它关乎儿童能否充分发展其身体潜能,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同时,确保儿童获得均衡、多样化的营养摄入,是预防疾病、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基础。2023年9月,一些学校内引入预制菜作为学生餐食的做法引发广泛争议,“预制菜是否为隔夜菜”、“预制菜添加剂会不会危害健康”、“预制菜质量如何保障”,部分家长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表示担忧。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预制菜问题提出建议,对其安全性、消费者知情权及标准化等方面表达关切。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为《通知》),内容聚焦规范预制菜范围、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和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对预制菜原辅料、预加工工艺、贮运销售要求、食用方式、产品范围等进行了界定。此《通知》的印发回应了社会对预制菜产业的广泛关切,有助于建立统一、科学的预制菜标准体系,提升预制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对校园预制菜治理明确了改进方向,从而进一步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最大限度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事件来源: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40808.htm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HJ5S9N0534A4SC.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752019496355299&wfr=spider&for=pc

 

件解读:

儿童的健康安全饮食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儿童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近年来,预制菜作为一种新型餐饮模式,因其便捷性和多样性而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然而,当预制菜进入校园成为学生的日常餐食时,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家长们对预制菜的安全性、添加剂的使用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表达了深切的担忧。

 

此次《通知》的发布首次明确预制菜的安全标准、工艺、贮存和销售要求,推动了预制菜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对校园预制菜起到规范作用。随着标准的建立和科学的监管,预制菜进入校园将更好地融入健康饮食教育,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但与此同时,仅仅依靠这一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难以保证菜品质量足以达到学校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学校在选择和采用预制菜时应当采取更为严格和审慎的态度,务必确保所提供的餐食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膳食营养需求,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10  多地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公布,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还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整治这一现象,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公布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白名单,严格把关控制进入校园活动的数量与质量,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白名单的公布有效推动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师生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如福建省、辽宁省、广东省、河北省、江西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等省市于2024年陆续公布了省级或市级层面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有助于明确哪些社会事务可以进入校园,哪些不得进入,从而有效遏制了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的现象,保障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事件来源: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408/t20240806_2627938.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PT_Z6LPxXt2uPIIRiJ_o7w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707719999472136&wfr=spider&for=pc

 

事件解读:

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的公布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考核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从而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目前针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尚未成熟,并且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白名单标准或指导意见。在缺乏统一标准或指导意见的情况下,各地可能面临难以把握尺度、难以判断哪些活动可以进入校园等困惑。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层减负工作的持续推进,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统一、规范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本文来源:博源拓智公益咨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4年11月21日 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