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和淘:直面 | 公益组织如何度过经济转型期?
1994年,《人民日报》刊登《为慈善正名》一文,让“慈善”一词重新回到主流话语和公众视野。三十年后的今天,如何践行高质量的慈善,已成为未来慈善事业更好发挥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日,“为慈善争鸣”专栏发布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晏和淘的来稿,他提出,“公益组织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真实回应社会需求的项目,也将不具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有什么特征?怎样的公益组织或项目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哪几类公益项目可能面临转型或停止的风险?欢迎阅读本文。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为慈善争鸣”专栏,以投稿、约稿或专访的形式,为行业伙伴提供一个公开发声的平台,促进思考交流与思想争鸣,欢迎点击这里,了解征稿启事>>>
上海普瑞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由此在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将会带来全新的挑战。这既是全社会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将给公益行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公益组织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来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必将面临淘汰的风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数量的初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必须从粗放型的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发展。我曾长期在国际公益组织工作,我注意到此前国内的公益话题以及资金使用情况与国际组织有着很大的差别。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互联网科技等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发展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领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减少,而公益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经济低迷是在衰退,其实我认为这不是衰退,而是转型。现在是从旧的发展模式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型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的调整完成以后,将向新的方向快速发展。
近几年的经济低迷对公益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慈善法的修改等因素对公益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一方面是在筹款上,正在经历转型期的很多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而个人的捐赠意愿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公益的需求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传统的项目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公益组织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真实回应社会需求的项目,也将不具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将会同很多商业组织一样被新的社会发展所淘汰。
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目前提倡的新智制造,实际上是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智力密集型经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淘汰很多旧的和过剩的产能,导致很多未能及时转型的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为此也导致短时间某些行业的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但是,我们对此不用过于担心。此前的过剩产业中富余的劳动力必然会转移到新的产业之中,这也是近年来网络直播、经验分享、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未来的产业将会更加集中在满足个人的需求上。
2. 人的价值提升:个人的价值将进一步得到尊重,社会将关注平等和个人的发展。人的职业环境、收入待遇等,将进一步提升。人的劳动价值(专利、技术、人力劳动)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将超过产品的原材料本身的价值,这将与以往的以生产原料和机器来评估产品价值的方式完全不同。
3. 社会福利完善:社会福利将进一步完善。同时,作为社会福利补充的商业保险等覆盖面也将更广,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的基本需求,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将会作为重要的社会议题逐步得到解决。
4. 文化与情绪价值行业崛起:与文化、智力以及情绪价值相关的行业将会进一步发展,并且吸收更多人力资源。网络直播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情感需求。信息呈现从传统电视节目的同一化转变为个性化、交互式以及定制化的点对点服务。让更多的人群得以通过便捷的智能手机应用随时随地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打发时间的方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在2024年成为中国首富。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从物质现代化逐步向精神和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转变。
因为有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物质缺乏和经济贫困可能不再是未来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只有极少数的群体会受到物质缺乏的影响,比如无家可归者、城市外来移民等。而传统定义为困难群体的建档立卡户、残障群体等都可能不在需要接受物质帮助的目标对象之中。所以,公益项目的受益群体也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公益行业和公益组织必须随之快速转型,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公益组织自身的需要,如果不能完成转型,必然会被淘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对公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一转型,公益组织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回应社会真实需求,关注全社会各群体的平等和发展,推动需求细分与专业化发展。同时,公益组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未来的公益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所应对的问题必须回应社会存在的真实需求。很多简单的形式化的慰问式公益必将被取代,而新的公益项目必须建立在专业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之上。
2. 更加关注于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平等和发展。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会分裂出很多新的弱势群体和新的慈善需求,比如城市里的中年失业人员、社会转型导致的边缘群体等,都需要针对他们开展一些新的服务。因此公益的需求将会进一步细分,更多关注于某一个更加细分的群体以及其对应的具体社会问题。公益组织需要对自己的工作领域重新进行认真分析,重新确定自己的受益群体及项目模式。
基金会是否有明确使命和清晰的战略将比以往更加重要。如果像以往一样,只需要找到一个很小的切口,通过一些个人资源和单纯爱心支撑一个机构发展的情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将会变得更难。因为捐款人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对公益的理解也会比以往更加深入,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公益行业的丑闻所引发的公共思考和社会关注。
3. 未来公益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技能和经验。行业内普遍把2008年定义为中国民间公益发展元年,16年过去以后,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积累,也培养了一些专业人员,但是对于中国庞大的群体和社会问题来说,我们依然缺乏专业的人才。不管是专业的项目执行,还是筹款、宣传和品牌管理,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中国的公益行业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专业人才的数量和专业能力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总之,所有能够被政府部门和商业服务替代的公益项目,在未来的生存空间都会越来越小。如果要持续发挥价值并长期开展公益项目,公益组织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首先,我的组织和项目有什么独特价值?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评估组织及其项目对于受益群体的实质性影响。具体而言,需考量有与没有该机构及其项目,受益群体的生活或境遇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正面变化。换言之,组织的存在是否对受益群体构成了必要性。若项目仅对机构自身具有象征意义,而对受益群体而言可有可无,那么这样的组织和项目便失去了其存续的根本价值。
其次,我的工作能不能被取代?我做和别人做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触及到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优势。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公益领域,一个组织或项目若缺乏独特的、难以复制的特色,其吸引公众关注与捐赠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公众与捐款人倾向于支持那些能够展现出显著区别、带来独特贡献的组织,因此,明确并强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公益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后,我的组织和项目是否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同?鉴于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公益项目必须紧跟这一转型步伐,积极应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与新需求,而非固守于传统、过时乃至未来可能不再存在的问题上。公益组织若不能及时调整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而是停留在那些传统、过时的思维上,必将很快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下几类公益项目将面临转型或停止的风险:
不需要专业技能的简单捐赠和慰问式公益:以赠送礼物(生活用品、文具、学习用品)等为主的一次性、简单的慰问式公益,由于缺乏持续性和深度,将逐渐被取代。
单纯疾病资助公益:随着社会福利制度、公共保障以及商业保险覆盖的完善,单纯以疾病资助为目的的项目将逐步为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所覆盖。
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的领域:如基础教育、低收入人群的关爱、医疗服务等,这些领域已纳入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公益组织在这些领域的角色将逐渐转变为辅助和补充。
为正在减少或消失的群体服务的慈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群体可能逐渐减少或消失,针对这些群体的慈善活动将失去目标对象,面临停止的风险。
没有明确使命及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基金会:在商业快速粗放发展的时代,很多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纷纷成立基金会,其中很大一部分基金会同企业自身的业务相关。有的出于为企业业务引流的想法,有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品牌发展和社会影响力。有的企业则只是为了跟风,而并非想从公益的角度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经济发展调整的阶段,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财务状况也将面临极大挑战。那些并没有真正公益使命感的企业基金会,因为没有在此前发展出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们将会大量退出公益慈善行业,要么注销,要么转型为专业基金会,不过因为此前缺乏专业基金会的基本要素,这种转型极为困难。
新的社会变化,是一种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尊重社会全体当中包含的个体的相对公平、全面发展以及基本需求的满足。因此,像ESG、影响力投资等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新概念也将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与之配套的社会公益和慈善的理论和实践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但是能随之发展的公益慈善资助领域一定是符合于新的社会需求的,而不是过时的、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公益慈善议题。
只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公益行业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CFF2008)